Skip to content

Latest commit

 

History

History
138 lines (95 loc) · 7.97 KB

BOK-0001-T-结语.md

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

138 lines (95 loc) · 7.97 KB

结语-《赖声川的创意学》

在艺术的领域中,「病」和「药」似乎不容易相融。从某方面来说,这就是创意的难题。

「病」很自然能在剧场、小说、电影之类的环境中存活蔓延。 反过来说,「药」的自然成长环境似乎不是艺术,而是宗教。 观众最怕有人向他们传教,但同时现在也有很多人把艺术当作自己的宗教。 对许多人来说,剧场、美术、音乐,就是他们的心灵修持,通过这些,他们寻找生命的意义。

艺术当做宗教

「艺术成为很多人的宗教」是个非常有趣的现象,反映了现代世界中统一世界观的奔溃。

对于处于工商社会的我们,艺术已渐渐成为唯一连结到心灵的东西。 在过去,这是不可思议的,但这就是我们的时代。

艺术在本质上不是宗教,它可以是一扇窗口,展现自己的世界观和个人修持的橱窗,但橱窗不能取代修行本身。 我们活在一个极度物化,同时心灵极度空乏的时代。

在今天,艺术家被允许,甚至被鼓励通过艺术来寻找自己。 创意已经成为合法的自我治疗的道路。 通过创意,我们发现自己人生的意义。 但这中间有一个基本的问题:「为什么创意可以作为寻找自己生命的合法场域?」 说得严重一点,艺术已经成为艺术家的某种治疗方式,而观众则成为治疗过程的见证人。 其中,有些价值被颠倒了。 什么时候画室成了寺庙,剧场成了禅定中心? 今天我们会花钱看一位修行者禅定吗?如果真有人付钱看人禅定,那禅定者的禅定本身会不会有所不同?

在生命中寻找艺术,还是在艺术中寻找生命

生活和艺术绝对有极高的相关性,但是创意人必须区分二者,同时了解在两种场域中都有重要的功夫要学,而这些功夫的性质非常不同。

有人认为艺术涵盖生活,但事实上是生活涵盖着艺术,人先身为人,后来才成为艺术家。 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,在生命中有什么样的动机,和他为艺术的追寻关系密切,也高度影响他的艺术创作。

要了解一个作者最重要的信息就是他的生平。 ——丹麦戏剧大师芭芭(Eugenio Barba)

企业家全心通过自己的工作来寻找生命的意义,而不是通过自己的生活寻找生命的意义。 这种追寻有瑕疵,在这又瑕疵的追寻中,我们看到的是一种现代人的失落。

新潮与原创

艺术是唯一可以展现真理的地方。 ——社会运动美术学者梅萨班斯(Amalia Mesa-Bains)

为了展现真理,认真的创意人不断探索思维与形式的边界,在不断自我询问中创造新颖的作品。 这种新颖是创意人内心逼出来的、必须发生的一种「新」,而不是刻意为新潮而新潮,值得喝彩,值得敬畏。

有意为新潮而新潮其实不难,新潮本身是廉价的。 只要仔细检查一样东西,然后反向设计,就算新潮。

今日工商界许多的努力都在寻找新颖的东西、新颖的做法,这其实无关原创性。 不断另类思考,不断做出新东西,也不见得「新」。

做相反的,也是一种抄袭。 ——十八世纪科学家利希滕伯格(Georg Christoph Lichtenberg)

真正的原创性来自一种需求,而最后呈现的作品不曾被体验过。 「新颖」不是目标,如何从需求中找到创意才是目标。 如果结果非常新颖,人们会称之为创新,如果不是,不表示不能成为好作品。

谁都能把简单的事变得很复杂。真正难的是把复杂的变简单,不可思议地简单,这才是创意。 ——爵士乐手明戈斯

什么是原创?就是没有被发现的抄袭。 ——神学家英格(William R. Inge)讽刺道

不止艺术,各行各业都在要求新颖。 这也正确地反映了我们时代的理路——一种混乱片段的韵律,大家盲目地追求新的东西。

在文学和艺术的创作中,谁执着于原创性就不可能做出具原创性的作品。反过来说,只要你单纯地努力说出真理(一点都不在乎被说过多少次),你十次之中会有九次具原创性而不自知。 ——作家路易斯(C. S. Lewis)

原创性就是回到源头。 ——建筑师高迪(Antonio Gaudi)

重点不在新,而在真。纯粹的真,经常自然就新。刻意求新,很难保持真。

接受批评

创意能带来很大的成就感,很容易让人沉醉在其中。 一切都是相对的。有掌声就会有嘘声。 如果我们陶醉在掌声中,表示我们同样容易在听到嘘声时感到失落,甚至崩溃。

我们必须接受:当我们的作品摊开在公众面前,观众如何看待,全在他。 重要的并不是多少人喜欢我们的作品,而是作品本身有没有做好。 我能忍受自己的作品做好了,别人不喜欢,不能忍受大家喜欢我的作品,但事实上作品是由瑕疵的。

你必须学习如何接受别人的排斥(accept rejection),同时学习如何排斥别人的接纳(reject acceptance)。 ——美国科幻小说家雷·布莱柏利(Ray Bradbury)

当追求掌声变成一种欲望,创作的动机自然就变成对掌声的追求。 这对作品本身可能是一种伤害。 当批评来的时候,不管是正面或负面的,正确的态度是保持客观。 评论本身是一个复杂的丛林,陷入其中是很可怕的事。 我们要拿出自己的「测谎器」,了解清楚所有评论之中,不管正面或负面,哪些话对我们是有帮助的。

做你自己

创意的关键还是在听从自己的心。

从来就只有一个你。你的表现是独特的。如果你阻挡这个表现,它不可能从任何其他媒介中出现,它永远不会存在,它会消失。 ——现代舞开创者马莎·葛兰姆(Martha Graham)

只有做自己,才能创造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。 做自己与「利他」、「利己」的对比并无冲突,我们可以尽量去做自己,同时创造出「利他」的作品。 「利他」的作品还是会盖上作者独特的个人印章,这是无法也无须避免的。

只有慢慢重新认识自己,才能走向创意之道。 重新认识自己的过程可能不容易,跟重新学会如何看这个世界一样。 但学会之后,你就不是过去的你,这个世界也不是过去的世界。 你的价值观不同了,或许对别人来说,你变得更不可理解,那是因为你登上了更高的观景台,用不同的眼睛观看世界。 而这个观景台不管位置多高,它的底部还是深深地埋在属于人类共同的神秘泉源之中。

最后:回到动机

病或药、礼物或垃圾,创意可以做任何的选择。关键在自己要选择哪一条路?

创意的力量是伟大的。 我们的创意能到达什么样的境界,最终还是得回到我们的创作动机。

动机可以限制我们做出低等的作品,对人类没什么意义,可能只对创意人个人有点意义。 动机也可以解放我们,做出最伟大的作品,造福人类。 选择在自己。

「改变道理最快的方式是改变目的地。」 目的地在哪里? 这个关键问题,最好在从事创意的开头一定先弄清楚,因为这是源头的问题,这是上游的问题。 上游一切经营好了,下游问题还能解决;上游本身污浊,下游出问题,还是得回上游解决。

而更重要的,最关键的,还是在相信自己的创意潜能。 我们都生而具有不可思议的创意。 渐渐开发而不荒废它,才是==活在世界上最完整的见证==。

最伟大的创意就是在改造自己。大部分艺术家都只是在搅起或倒出一些习惯性的东西,并无新意。真正的创意在于自我转化。 ——吉美钦哲仁波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