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kip to content

Latest commit

 

History

History
174 lines (118 loc) · 9.5 KB

BOK-0001-P-方法的机器.md

File metadata and controls

174 lines (118 loc) · 9.5 KB

方法的机器-《赖声川的创意学》

创意工程,只有百分之十属于「创」,剩下百分之九十都是「作」。

天长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。 Genius is one percent inspiration, and ninety-nine percent perspiration. ——爱迪生

要把构想变成实际的作品,是一条漫长的道路。 点子和构想必须找到形式。

当构想寻找形式

灵感必须显现成可体验的形式,创意构想必须显现成作品。 一个适当的形式必须能有效地将创意构想传达给观看或使用的人。很多构想在脑中很精彩,但要转化成形式的时候就难产,找不到正确或完整的形式。

方法就是让作品「显现」的方式,把作品「执行」出来的方法,让抽象构想得到具体形式的过程。

对许多创意人而言,创意构想不是问题。真正的痛苦在于执行。 因为灵感的特质是,它来的时候是一瞬间,一个完整的想法显现在脑中。这是特殊的时刻,当我们与自己的神秘泉源完全连结在一起才会发生。时间一过,那复杂的构想如云雾般消散,再也不能像得到灵感时用直觉去感受。 留下的工作必须经过理性,一点一滴把那完整的景观拼起来。

有时候灵感的火花出现时并不完整,创意人并不清楚它要走向何方。 这不完整的灵感可能很强烈,创意人于是开始创作,却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。 这不是问题。很多伟大作品都是这么来的,但此时更需要发现方法,才能让创意顺利地显现。

合于什么

好的作品都有其有机生命,我们要做出一个与有机生命一样有机的作品。 「有机」是一体成型的,整体与部分之间难分难解。

在今天,任何创意构想都没有绝对固定的表现形式。 **内容与形式是相对应的。**不同的形式,依照不同的环境与条件,相对应于不同的内容。 内容必须找到形式,形式必须配合内容。

有结构吗

在创意构想上,我们已经受制式概念及行为的限制,在执行形式上亦然。 生长在社会形式大变迁的时代里,我们不太懂什么叫做形式。

形式对创意极其重要,但我们环境中没有太多机会欣赏悦目的形式。 都市任意成长、蔓延,居民没有空间去感受什么叫做形式、什么叫做结构、什么是生命的经纬。 一切都缺少秩序,缺少美学中所谓前景与背景之间的明确关系,缺少确切的「中心」与「周围」的关系,也就是缺少结构。 在这种都市中成长的小孩,很难养成创意工程所需的形式逻辑。

对结构的认识必须从认识事物的整体与部分开始,因为事物就是部分所组成的整体。 不论大小或创意手法多么琐碎,任何好的创意作品都具有不可分割的完整性。

我们的世界如此不真实,如此破碎。 无法感受什么叫做「完整」、什么叫「整体」,所以我们很难创造出完整的作品。

破碎的人生

没有「完整」的标准,所有细节都无法定位,一切就这么邋遢地进行着。

万物运行原理

万物运行原理,首先要研究万物在我们经历这个世界最根本的元素——空间和时间中如何展开运作,这都是属于「结构」问题。

结构就是秩序。 看到结构就是看到秩序,事物的秩序。 结构是通往形式的道路。 万物都有结构,如果能看到事物的结构,就可以开始探索它如何运行。

「结构」一词基本上和建筑有关,是一种空间的秩序。 相对于建筑,音乐是时间的秩序。结构是作曲的基础,能看到结构就知道音乐如何运作。

万物的秩序是什么? 回到生命中最原始的元素——时间和空间——来看,我们自己生命的结构是什么? 可以从最简单的两件事定义起:生与死。 生与死之间的结构是什么? 我们可以分成单位:年、月、星期、日、小时、分钟、秒钟。我们可以找更有机的单位来看人生的结构:童年、青春期、成年、中年、老年等,可以把这些单位视为人生的季节。 而以一天基本的结构,可以看到日如何变成夜,慢慢地,我们会发现自己人生有一种原始及自然的结构。 这种认知随时无形地运用到我们创意作品的结构中,是一种原始的秩序。

作品的内在需求

「形式跟随在功能之后」(form follows function)是被误会的说法。形式和功能应当是一体的,以心灵的方式结合在一起。 ——赖特

结构就是作品内在需求的具体表现。

案例: 《那一夜,我们说相声》的主题是「失去」,它「用相声来写相声的祭文」。其不只是内容在评论主题,形式同样也在评论主题。

作品如何站得起来

除了内在需求之外,还有些基本功能也依赖结构完成。

我们必须想办法让自己的作品站起来,让所有的元素聚合在一起。

只有在结构完整时,作品才有最好的机会发光。如果结构本身有创意,作品就以崭新的面貌面对大众。

完美的表现

任何一个生命体的形式就是它完美的表现,人体如此精密,已经超过理性所能理解。

优秀的创意作品也是如此。一切一体成形,浑然天成。

要做出结构完整的作品,我们必须连结到需求。需求的定义来自作品本身的目标。

排列组合

初学者心中可能性很多;专家心中可能性很少。 ——禅师铃木俊荣

创意构想需要被排列组合成为实际的形式。我们要决定:「在哪里放什么?」 「什么」指的是内容、创意构想;「哪里」是指位置。

关于一部作品好不好,日本能剧剧作家世阿弥曾说过一句伟大的废话:

一部好戏必须有好的开始,好的中间,好的结尾。

让部分排列成秩序,听起来很容易,但事实上片段的拼凑有无数可能。 今天的小说、电影或舞台剧似乎有无数的不同写法,通过倒序随时可以斩断任何叙事,甚至可以把倒序伪装得看起来不像倒序,也可以随时安插梦到叙事中。梦也可以被伪装得看起来像是现实。 「什么放前面,什么放后面」已经是极复杂的判断了,我们已经远离一切有标准的时代了。

古典秩序:两种策略

西洋文学的源头有两部特殊的史诗巨著:荷马的**《伊利亚特》(Iliad)《奥德赛》(Odyssey)**。 它们代表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写作策略,也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秩序概念、结构逻辑。 这两种创作策略可以说为后人定义了所有的创作策略。

《伊利亚特》

  • 叙述的点是在故事快要结束的时候
  • 焦点放在单一角色——阿喀琉斯(Achilles)——身上
  • 「环形结构」

《奥德赛》

  • 从头道来
  • 奥德修斯(Odysseus)回家过程经历的惊险故事
  • 典型的探险故事和团圆结局

《伊利亚特》的结构严谨、焦点集中,而《奥德赛》像是无限展开的历险,似乎可以一直讲下去的床边故事。

这两部作品出现在西洋文学的源头,其实已经提供给日后创意人说故事的两极策略: 你可以从大故事中切一小片下来,深入其中,直到前因后果全部显现在这小切片之中; 你也可以处理大块时间,一切照顺序,缓缓道来。 这两极的中间还存在无数可能,这选择全依照创作者内心的需求——「要说什么」来做决定。

兜不起来的痛苦

在创意工程中,事物的次序决定于事物之间的相连性,事物的相连性决定于它们在创意人心中如何相连。 不论倾向这两种策略的哪一极,结构必须显现这样的道理。 而不论选择哪一种逻辑来架构自己的作品,并不保证会成功,还是要精算什么东西该放哪里,以什么次序显现。

如果看不到自己作品的结构,这可能表示作品内部有严重的瑕疵。

寻找一个作品的结构,会造成很多创意人的创意瓶颈。 有时候是他知道要说什么,但是先后顺序兜不起来。有时候是因为最原始的创意构想不够完整。 前者是方法的问题,后者是智慧的问题。

如何解决这些问题?只能通过练习,不断地练习。 而技巧的纯熟度必须有效地累积,这一切就看个人是否了解事物如何运行才能成立。

有时找不到答案是因为不知道如何为自己的创意构想设限。 创意的自由并非无限的自由。 我们要学会设定边线,把构想限制在一个固定范围之内,才会得到创意的自由,不然,无限的发想空间中难以定出结构。

边界设定的技巧,还是跟作品的本质、内在需求有绝对关系。 如果我们充分了解自己的作品,自然就会为它设限。

结构的口诀

结构的原理

  1. 要学会看事物如何成立,必须先看到事物的结构
  2. 要学会看到结构,必须先学会看到事物的完整性
  3. 要学会看到完整性,必须先学会看到事物的需求
  4. 要学会看到需求,必须看到创意作品核心的精华
  5. 是作品的内在精华化成外在的结构。
  6. 结构是外在的支架,但它是根据内在的需求而成立的,结构是需求的外延,需求是结构的内涵